热线电话:1881008651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高端访谈

刘卫琛:用镜头讲述西北故事,以热忱点燃新闻理想

来源:大学生兼职-【兼职】-兼职吧-悦想语者 时间:2020-01-04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量:

11月15日,刘卫琛从兰州来到长沙参加第六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系列活动。初见时,他穿着厚实的灰色高领毛衣,正在酒店前台办理入住手续,黑色的包被放在行李箱上。包突然掉了,有人帮他捡起来,发现包很重,他笑着解释:“这里面是摄影设备,这几天来长沙打算拍一些照片”。


刘卫琛是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的老朋友,去年第五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中,他就获得了新闻作品大赛图片类三等奖。今年,作品《寂静三道岭》获得新闻作品大赛图片类一等奖,他自己也收获了“十佳校园记者”荣誉称号。


用镜头记录时代

 


摄影一直是刘卫琛的爱好,在他看来,摄影是凝固时光的艺术:“我一直很喜欢影像,因为它可以记录下来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在渐渐消逝,比如这几年矿场就在逐步转型,蒸汽机车越来越少,可能过两年,就再也看不到这种工业上使用的蒸汽火车了,只能看到用于参观游览的蒸汽火车。而影像可以记录蒸汽机车,作为时代的印记保留下来。” 


《寂静三道岭》便是关于新疆三道岭矿区的人文纪实类摄影作品,独特的题材视角和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获得了评委老师的青睐。


《长沙晚报》摄影部主任、摄影中心首席记者石祯专评价道:“三道岭的蒸汽火车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蒸汽机车,且至今还在‘履职’,发挥着生产运输重任,成为蒸汽火车的‘活化石’,新闻价值大,选题很有独特性。”


红网编辑中心副主任张广蓉也不吝啬对作品的赞美:“曾几何时,隆隆的轰鸣声伴随着滚滚浓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时过境迁,这些都已走入历史,成为了昨日的记忆。作者的镜头把我们带回到过去。淡淡的HDR ,更好的体现了蒸汽火车的质感和工人们的细节,使照片套上一层蒸汽朋克的感觉。”


图为获奖作品《寂静三道岭》组图之一

谈着自己对于摄影的热爱,他眼神笃定,“摄影的种类比较多,比如说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从这种分类上说我比较喜欢人文纪实类摄影。”为了赶在最佳时间完成《寂静三道岭》的拍摄,刘卫琛放弃了原定的出游计划,和同学一起奔赴新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条件艰苦,在新疆拍摄的两天,他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麻烦与困难,“那两天基本连轴转,第一天拍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一大早,在日出之前又去拍了。”虽然每天早起晚归、十分疲惫,但他却毫不在意,“去的那天晚上,我和同学在矿场上,当时新疆的空气特别好,晚上真的是漫天繁星,看着蒸汽机车喷着火花,向我们冲过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坐这二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真的很值。”他一字一句地说着,眼睛闪闪发光,仿佛回到那晚繁星绚烂。

“我想呈现一个真实的西北”

 


刘卫琛热爱西北,他的心扎根于西北这片广阔深沉又蓬勃野性的土地之中。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西北的。西北的人、西北的事、西北的景色,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做一个关于西北的专题,是他的愿望,“我之前想过做一个关于甘肃的专题,因为甘肃那边重工业比较多,每个市都有自己独有的产业,像酒泉的钢铁等等,以此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甘肃工矿产业的转型与发展。”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愿望还没能实现,但他依旧满怀信心。


当被问到“如果有机会,想要为公众呈现一个怎样的西北”时,他的答案有些特殊:“我想呈现一个真实的西北。西北是新闻的富矿,它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民族多样,这可能是东部很多大城市都不具备的,这种文化的交融、历史的沉淀,使人民有一种踏实和厚重感。而媒体对于这个地方的报道还是相对较少,很多人对西北的了解也比较少。我其实非常希望大家去西北走一走,去西北看看,你会对国家整体的风貌有很多不一样的认识。”


图为获奖作品《寂静三道岭》组图之一

不同于公众印象中荒凉萧瑟的西北,在刘卫琛眼里,西北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宝藏并且热切期待人们寻宝的土地。“你能想象到甘肃有亚热带森林么?其实甘肃的地貌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丰富的,它的气候带也很丰富,甘肃除了没有海洋,剩下的全都有。它最南边和四川挨着,陇南有大熊猫,那里的环境和四川比较接近;挨着陕西那边的是黄土高原地貌;像甘南那边是青藏高原的地貌;往河西走廊那边走,就是雪山风貌;再走是敦煌,就是戈壁沙漠草原大家对很多地方实际都是有刻板印象的,要打破这种成见,要让一个人真实全面认识一个地方真的是很难的。”聊起西北,刘卫琛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以梦为马,做有温度的新闻人

 

摄影是刘卫琛无法割舍的爱好,而真正让他与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结缘的是他的新闻梦。


摆在刘卫琛面前的新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考填报志愿时,新闻是他的第一志愿,然而毫厘之差,他与新闻失之交臂,进入了第二志愿广告专业。这其中暗藏了一个怀揣新闻理想的少年“曲线救国”的心思——新闻专业与广告专业属于同一个院系,转专业也更容易。在学习了一年的广告后,刘卫琛在家人的支持下转专业成功,奔向了新闻的“瞭望塔”。兜兜转转,终至新闻,刘卫琛将原因归结为简单的四个字——性格使然。


刘卫琛

刘卫琛乐于与人沟通、分享,内心怀揣着正义感。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从白岩松的《白说》中了解到新闻这个行业,一段缘分由此结下。在新闻中,他获取满足感,他沉迷于不断挖掘事实与真相的过程,享受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做新闻一定要有炙热的爱和一颗滚烫的心,你一定要去关心社会,希望去了解它,希望去帮助它,太过冷漠的人做不了新闻。”


然而就像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选择一样:薪资待遇与理想职业就像是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交织成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摆在刘卫琛面前。面临这样的选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说实话,我对金钱没有那么的(追求),我觉得差不多就好了。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你从中有收获,能够帮助别人就好。”在一众被工资、福利等概念挟持的年轻人中,刘卫琛自守一份淡然。

刘卫琛(第一排左四)

虽然大学生记者的力量较为有限,但刘卫琛仍坚持站在记录者的角度去还原真实的故事,消解大众印象与现实的落差,“创作少一些,记录多一些。不能说我觉得我做了这篇报道没有用,我就不去做。只要让大家对事件本身的看法有改观,就是有意义的了。”


在黄土地待久了,刘卫琛的新闻理想似乎被风沙洗刷得更纯粹,大西北的踏实刻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相较于对未来的规划,刘卫琛更注重当下:“我只能说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提升我的视频业务水平,然后我的文字能力也有待提升。未来这些都是我的加分项。”刘卫琛不是美的捕捉者,而是现实的记录者,在新闻路上,他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本站由免费云加速(FreeCDN)提供网站加速和攻击防御服务

Copyright C 2014-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学生兼职网 鲁ICP备2023002103号-5

地址: EMAIL:

Powered by 大学生兼职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