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已入职,坐标南京,国内某互联网零售管培生,薪资比期望高了大概3K,工作强度有点大但能够接受,大企业管理很严格也很规范,大家薪资如何?晒晒。”
这是一则来自某匿名社交APP的入职感言,帖子中流露出发帖者藏不住的兴奋——“薪资比期望高了大概3K”。进入6月,2019年毕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开始入职,开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能挣多少薪水呢?这是对一个大学毕业生基本素养和潜能的认可,也是走上职场大路的一块基石。显然,并不是每一个应届毕业生都如前面这位发帖者这般幸运——拿到一份薪水超越预期的offer。
那么,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薪资行情如何?哪些行业、公司才是理想的去处?
现实很骨感:期望与实际差异大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显示,从2019年应届毕业生实际签约月薪看,70%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月薪在6000元以内,4000元以下占比为35.77%。虽然签约月薪已较2018年有小幅的提升,但是离应届毕业生的期望签约月薪还有较远的距离。
调查数据表明,2019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集中在6000-7999元,占比达 32.39%;8000元以上的占比为19.31%。也就是说,超过51%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期望签约月薪在6000元以上。这意味着,实际上只有30%的应届毕业生期望与实际月薪能够相符。
目标与实际相背离,反映出来了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状——人人都想找一份薪水高、工作轻松的工作,但却不得不面临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等挑战。
为了拉近与目标的距离,应届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城市及行业有着相应的权衡。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应届生的首选,毕竟这些地方是平台大、机会多、眼界宽的代名词。同时,伴随着新一线城市加入抢人大战,它们纷纷推出落户、住房、就业创业等新政策,以提升人才吸引力。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也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选择热门。
在行业方面,IT/互联网、金融、通信及制造业等成为最受青睐的行业。在宏观环境复杂、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应届毕业生“扎推”热门行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难度系数。智联招聘的数据表明,2019年春节后3个月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人数较去年同期下降13%,求职人数同比下降5%。
以IT/互联网行业为例,尽管是大学生求职的大热门,但是该领域主要大公司的招聘需求却呈现出分化的局面。据公开统计,2019年校招需求中,阿里巴巴应届毕业生需求不超300人;京东秋季和春季招聘总数约5000人;腾讯约3000人;百度约2000人;苏宁的需求是1万人,是众多大厂中校招人数最多的。
各家大厂之所以出现校招需求的差异,主要与该企业自身的招聘政策、面临的市场境况有较大的关系。近年来,阿里巴巴每年对应届生的需求都很少,源自马云定下的一个政策:阿里巴巴不能跟中小企业抢人才,大学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去吃点苦头再来应聘。而京东方面,则出现了校招毁约的情况。今年以来,京东个别业务及组织架构调整,导致部分校招岗位无法履约,并给出了一定的经济补偿。
苏宁2019届校招岗位需平稳。一共涉及约十个大类、100多种,覆盖苏宁零售、物流、金融、科技、置业、体育、文创、投资共八大产业。其中, IT“攻城狮”需求依旧大,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得益于正在全力推进“智慧零售大开发计划”,苏宁对营销、采购、运营等岗位的需求数量庞大。
因此,对应届毕业生求职来说,除了选城市、选行业外,更大的功夫应该花在选企业上。包括研究企业的校招政策、需求人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等等。
理想也丰满:潜力比眼前更重要
高薪、好福利、文化开放是互联网行业的标签。盲目追逐热点、缺乏理性判断、跟风等等因素,使得应届大学生择业时“扎推”IT/互联网领域。
追逐高薪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撞车“扎推”的关键因素。此前,关于顶级互联网公司毕业生高薪的消息总在网上频频传出。比如,华为(18-20k)*(14-16月),保底一年可达30万;阿里巴巴19k*16,保底可达30万。实际上,这只是顶级公司中的个例现象,显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
而另一份更接近真实的IT/互联网公司薪资统计显示,阿里巴巴应届生平均薪资为13k*15—18k*15;百度应届生平均薪资为13k*14.6;腾讯应届生平均薪资为12—14k*16;京东应届生平均薪资为8—11k*13;网易应届生平均薪资为11—15k*14。苏宁1200平均薪资为8—16K*14。新浪、携程、凤凰网、搜房等最低薪资不过6-8.5k不等。
尽管不少互联网巨头都给应届生开出的较高的薪酬,但这依然不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行情,能够进入互联网大厂的也只是优秀中的少数,毕竟是僧多粥少。那么,互联网大厂为何愿意给优秀的毕业生掏出1万左右的月薪?
实际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抢夺人才的未来竞争力。只要是应届毕业生,都面临实操经验少,职业素养不全面,更谈不上专业技能。企业更多的看重的是大学生未来培养的可能性。因此,互联网公司在追逐的是一个大概率,希望全中国顶级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人数进入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个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拿华为来说,任正非在最近的两万字刷屏采访实录中有所提及:西方公司在人才争夺上,比我们看得长远,发现你是人才,就去他们公司实习,专门有人培养你,这不是我们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概念。我们扩大了与美国公司争夺人才的机会窗,但我们的实力还不够。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大学生,从大二开始,我们就给他们发offer。
可见,储备应届毕业生对巨头而言,是它们对未来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重要一环。这在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名称和代号,比如在苏宁叫“1200工程”。那么,应届毕业生是否也以同样的“投资潜力和未来”的心态来对待第一份工作呢?
智联招聘的数据给出了答案:在95后大学生的求职影响因素中,54.01%的学生看重能学东西,47.31%的学生追求待遇好、能挣钱,35.55%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33.16%在意企业氛围/人际关系和谐,仅有24.17%注重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毫无疑问,在应届毕业生中有较大比重的人群,并未将目光并聚焦在学习成长、职业发展等真正决定未来职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上。显然,即便是拿着高薪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应届毕业生,较大一部分依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这一部分求职者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并不在同一个轨道上。
因此,中途退出、对企业吐槽、与企业产生纠纷,或者被企业以各种名义“优化”掉,也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
在潜能挖掘和培养上,苏宁是互联网大厂中做得比较优秀的一个。毕竟,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史并不是那么长,过去十几年都处在互联网红利的发展浪潮中,在人才体系的打造上并不如苏宁这种近30年成长历程的公司做得完善。
2002年,苏宁招聘1200名大学毕业生作为储备干部进行培养,后来将这一体系命名为“1200”工程。苏宁的做法是,通过“高起点、高责任、高管带教”的模式来筛选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事业经理人。
这最终体现为了苏宁1200群体的高成长性。数据显示,苏宁总裁级别干部中,1200占比已达26%,总经理、总监级达36%,经理级达33%。在苏宁1200工程1期-3期中,多数人都成为了大区总经理及各中心的负责人。比如,北京、南京、上海等主要大区。对他们而言,薪酬的增长已经不在话下,多数都在100万年薪左右水平,而且还是股权激励的重点对象。
阿里巴巴是另一个重点培养启用年轻人的典型。70后、80后总裁已经非常普遍。现在执掌天猫和淘宝大权的蒋凡,就是一位85后。
Copyright C 2014-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学生兼职网 鲁ICP备2023002103号-5
地址: EMAIL:
Powered by 大学生兼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