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81008651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管理百科

努力之下的创造,人人可实现——读《创造性心理学》

来源:大学生兼职-【兼职】-兼职吧-悦想语者 时间:2022-03-02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量:
林崇德教授对于“创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与了解创造性的视角。

提到“创造”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还会联想到另一个词汇“创新”。在当今社会,“创新”一词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基于此,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创造”与“创新”一词为同义语,最为常见的词语是“创造性”。很多心理学家对“何为创造性?”“不同个体的创造性存在着怎样的共性规律及发展差异?”“如何充分挖掘个体的创造性”等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林崇德教授对于“创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由此形成了《创造性心理学》一书,此书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与了解创造性的视角。

    一、《创造性心理学》基本内容概述

《创造性心理学》的诞生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尤其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此书中,林崇德教授对于创造性产生与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尤其是在第八章与第十章谈及了“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如何开展创造性教育”内容,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有着内在一致性。创造有着非常复杂的思维形态与心理机制,在林崇德教授看来,实现创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如此,但他对创造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

在《创造性心理学》中,林崇德教授对创新人才层次进行了划分,分别为“创造性劳动者”“创造性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林崇德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事创造活动,但不同的个体在从事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另一方面,林崇德教授也指出创造性是个体的心智活动,不仅是思维的高级形态,而且是智力的高水平表现。因此,要想实现创造,不仅需要在认知层面不断提升,更需要在智力层面进行艰苦的探索。总体而言,“努力之下的创造,人人皆可实现”,这句话很明确地概括了林崇德教授的创造观。

《创造性心理学》这本书有着非常清晰的写作逻辑,此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心理机制”“环境条件”“生理基础”“发展规律”“实践运用”逻辑展开论述。林崇德教授从自身的创造观出发,在书中进一步明确了创造性发展的内外条件,并借助有关于培养创造性的实践研究不断总结与提炼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创造教育观。第一,人人都具有着创造性;第二,创造需要努力;第三,注重培养创造性人格。此书从心理学层面阐述了个体创造性产生与发展的心理机制与思维形态,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指导。

    二、《创造性心理学》基本特点总结

    (一)深入性与前瞻性

林崇德教授在书中明确指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在于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与创造力具有相似的含义,并对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点进行了深刻总结与概括。第一,思维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活动,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第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基本过程。思维创造性发展需要立足于现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和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三,在培养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形象与新架设,这种新形象与新架设的出现一般是较为突然的,也可以将这种“突然”称之为“灵感”。第四,思维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统一的。从此来看,林崇德教授不仅对思维创造性成果进行了总结,而且对创造性的研究趋势与方向进行研究与展望。

    (二)系统性与全面性

《创造性心理学》一书研究的内容既可以称之为全面,也可以称之为系统,对于与创造性相关的内容均做出了阐述,例如,创造性的基本内涵及研究历史、生理机制及教育教学、人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等。虽然此书涉及的创造性内容较广,但并不影响对创造性的深度阐述,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与人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紧密结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三个层次,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照。

    (三)认识性与实践性

林崇德教授既在书中阐述了自身的创造观,即“人人具有创造性”,也始终坚持着实践取向。《创造性心理学》中包含六种取向,其中,实践取向是非常重要的取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林崇德教授积极开展教育培养实验,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多样化的途径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第九章中详实介绍了针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心理实验,由此证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结语

综上所述,《创造性心理学》一书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指导,而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一,林崇德教授的创造观为“努力之下的创造,人人皆可实现”,这一观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内在鼓励,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创造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培养与激发自己的创造性,逐渐树立起创造性思维,提升创造性能力与品质。其二,各高校要找到适切的路径培养创造性人才,既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造性教育,也要积极开设与创造性相关的课程,为青年学生营造有益的创造性环境,引导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能够通过专业课程或者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青年学生的创造性!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本站由免费云加速(FreeCDN)提供网站加速和攻击防御服务

Copyright C 2014-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学生兼职网 鲁ICP备2023002103号-5

地址: EMAIL:

Powered by 大学生兼职网

用微信扫一扫